小微

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攻坚深层次改革 锚定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2025月11月28日 52315浏览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攻坚深层次改革 锚定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五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蓝图。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尹艳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五五”期间,要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摆在首位,在释放潜力中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未来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破解深层结构性难题。此外,金融层面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加强居民财富管理,通过完善资本市场和发展长期资金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类产业协同发力 未来产业成为新增长点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此次“十五五”规划建议释放重要信号。与“十四五”规划将科技创新置于首位不同,本次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第一条,在尹艳林看来,这凸显了对产业发展速度与结构的统筹考量。

  尹艳林认为,建议将产业分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板块,三者都需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力,但发力方式和要求各有不同。

  对于未来产业,“十五五”规划建议表述从此前的“前瞻布局”升级为“培育壮大”。尹艳林认为,这对未来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推动其真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对于新兴产业,则要实现集群发展、打造为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不过经济增长的底座还是在传统产业。”尹艳林坦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生力量,但传统产业目前占我国制造业的80%,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所在。

  “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必须厘清。”尹艳林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释放传统产业的内需潜力。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与城市化、工业化紧密相连。当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仍在,但受制于需求不足未能充分释放。当下,需要解决城镇化推进、农民进城、城市更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在外需方面,尹艳林认为,我国制造业产出约30%用于出口,其中相当部分是传统产业产品。这些年,我国贸易顺差持续上升,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对我国持续扩大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带来压力。如何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与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之间找到统筹点,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改革发展的方法论。“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尹艳林认为,这是在引导各地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样要在传统产业中寻找突破口,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含量。

  零基预算破局 深层次改革攻坚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尹艳林表示,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零基预算改革具有基础性意义。他在《深层次改革》一书中对我国财税体制演变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分灶吃饭”到现行体制的历史脉络及改革方向。

  此前,政府预算编制大多采用“基数预算”,也就是以上年度预算收支为基数适度增长。“为什么走在哪个城市都能看到马路老在翻修?”尹艳林举例解释基数预算的弊端:一旦某个项目列入预算形成基数,资金就会年年延续增长,而非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今年100万,明年200万,基数不断增长。项目干完了还得把钱花出去,否则明年就拿不到了。”

  他算了一笔账:假设全国财政收入25万亿元,如果去年已经分配了20万亿元,那么今年真正能够重新分配的只有新增的5万亿元。

  而零基预算的核心理念是:每一笔支出都需要重新论证其必要性,项目办完了基数就应该归零,有新项目再重新申请。尹艳林认为,这项改革如果能在部门预算中真正实施,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深层次改革》一书中,尹艳林系统阐述了深层次改革的内涵与路径,聚焦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他认为,深层次改革是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是触动利益的改革,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从增量改革进入存量改革阶段,二是改革获益者面临改革冲击,三是原有既得利益者更加顽固。

  “财税体制改革比较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表示,从分税制改革至今,现行体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过程,下一步怎么改,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科技金融居首 财富管理重要性凸显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方能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在尹艳林看来,科技金融被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体现了其战略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撑。

  “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支持。”尹艳林认为,当前我国科技金融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但是与科技创新的风险特征真正匹配的是直接融资,是资本市场。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也在朝着这一方向推进,例如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尚未盈利的企业上市,为科技型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谈及长期资金入市问题,尹艳林认为,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长期资金的注入。在他看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本应是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但这类资金对安全性要求较高,入市意愿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要让这些资金入市,前提是资本市场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他表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金融不仅要服务实体经济,还要服务于老百姓的财富管理需求。”尹艳林表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四亿人,他们持有相当规模的金融资产,需要通过专业的财富管理来实现保值增值。或投资股市,或购买理财产品,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正不断增长。但从数据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增速相对较低。

  因此,尹艳林认为,在推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大背景下,财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财富管理应当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着力方向,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此举既能帮助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又能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资金,可谓一举多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f $type=='index'&&$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