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科技产业快速演进、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的当下,华熙生物正以“主动调整谋突破、技术深耕筑根基”的系统思路,在合成生物这一生命科学新赛道上加速布局,探索生物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日前,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正在通过主动调整经营与组织结构,理顺发展逻辑、聚焦核心优势,以科技创新夯实企业长期竞争力。此次调整虽带来短期业绩波动,但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当前,公司聚焦C端精准定位与生态构建,预计经下半年调整后,明年初有望进入积极、稳定的发展阶段。长期来看,华熙生物将以合成生物作为核心战略方向,其中糖生物学是研发端的重点发力领域,公司正依托中试平台破解技术规模化难题,并借助AI提升研发与生产效率,通过C端反馈验证科技价值,夯实产业竞争力,履行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
华熙生物研发实验室
主动战略调整初见成效
继二季度实现盈利拐点后,华熙生物三季度继续保持利润增长态势,经营质量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持续增强。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55.63%;营业收入9.03亿元,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同比持续改善,表明公司主动改革措施的成效正在持续释放。
今年3月,赵燕回归业务一线,全面推进改革工作。她在三季报解读中表示,前三季度收入下滑主要系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所致,这属于公司主动调整过程中的阶段性结果。华熙生物早在改革启动前,便意识到经营与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因此主动开展业务梳理与组织优化,深入探寻“企业能做成事”的底层逻辑和核心支撑。
赵燕表示,C端业务是此次调整的重点方向。“我们拥有强大的底层科学能力,但仍需精准界定品牌定位和目标人群,让科技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她坦言,“此前单纯依赖投流的平台合作方式不可持续,正确路径是先洞察消费者需求,再精准配置资源。”
据介绍,公司已完成内部梳理与平台沟通,正在制定新的发展路径,并同步配齐团队。“团队已重回创业状态。”赵燕表示。与此同时,华熙生物正加快构建与用户、平台及合作伙伴共荣共生的生态体系,为C端业务发展夯实基础。
为探索适配华熙生物品牌特性的传播沟通模式,今年以来,公司大幅压缩以销售额为单一核心指标的无效投放和外包活动,并调整了相应的考评体系,成本管控成效显著。公司第三季度销售费用率降至34.26%,为近五年来最低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度公司基于审慎稳健原则,对部分存货、应收账款等项目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以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即便在计提减值的情况下,公司第三季度仍实现约55%的利润同比增长,充分印证了改革措施的有效性与经营基本面的韧性。
赵燕指出,公司B端业务板块保持稳健增长,但企业必须着眼未来。“C端是验证科技创新市场应用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C端,才能检验技术是否真正贴合用户需求,能否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她进一步表示,今年C端处于深度调整期,预计经过下半年优化后,明年初有望进入积极稳定的发展阶段。
华熙生物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
打造衰老干预系统性方案
赵燕表示,华熙生物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驱动力的生物科技企业,聚焦糖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两大基础学科,致力于为延缓生命衰老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公司以“科学创新-技术平台-产业应用”三层体系为基础,构建了从底层科学研究到中试验证、再到终端验证的研发与转化一体化平台。
“糖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蓝海,正处于开启阶段,是华熙核心扎根的领域。”赵燕指出,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三种人体关键糖胺聚糖,是公司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的核心物质。但她表示,这些物质并非研发终点,而是平台验证的典型样本——通过持续积累反应机制、酶催化模型与结构修饰数据,公司形成了可复制的合成生物技术体系,为未来更多活性物的高效研发奠定了基础。
赵燕介绍,华熙生物的合成生物体系由两大核心平台支撑:一是生物酶库平台,聚合上千种具有特定催化功能的酶,支撑物质的构建、嫁接、切割与修饰;二是中试转化平台,连接实验室与产业化生产的关键环节,为技术的规模化、标准化验证提供条件。这一体系使公司能够在实验室阶段快速完成新分子筛选,并在中试阶段实现放大验证,从而显著缩短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
依托上述体系,公司孵化出多项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例如,旗下华熙唐安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实现了肝素聚糖的体外全酶法精准合成,摆脱动物组织提取依赖,推动肝素产业向“绿色生物智造”升级。这一技术路径的建立,不仅验证了平台能力,也为后续合成生物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模板。
赵燕指出,公司第一条活性物业务线深耕二十余年,围绕衰老干预的关键生命活性物质进行布局,包括透明质酸、麦角硫因、依可多因、燕窝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均在平台化架构下孵化,未来有望分别成长为独立生态。“一个物质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技术路径的体现。平台让每个新物质都能通过既有机制快速研发、验证和落地。”她说。
赵燕表示,外界若仅从透明质酸或胶原蛋白视角理解公司,是对战略的误解。华熙生物的核心目标是打造开放、高效、可持续演化的合成生物创新平台。目前,从透明质酸产业化、胶原蛋白菌种构建,到肝素钠全酶法合成,公司已形成“底层科学-平台技术-中试验证-产业落地-市场反馈-数据反哺”的循环体系。“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平台积累技术能力,推动研发成果在更多前沿领域落地,让科学创新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赵燕表示。
深化“中试筑基、AI提效”模式
在合成生物技术体系中,中试平台是连接“研发-验证-转化”的关键节点。它不仅承担放大生产任务,更是技术成熟度验证、数据模型积累与产业化落地的核心设施。AI在其中发挥着辅助效能,成为提升系统效率的工具,但主导地位仍属于中试平台的科学与工程体系。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部署生物制造中试能力建设平台培育工作,提出到2027年力争培育20个以上中试平台,为产业规模化铺路。这标志着中试平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任务,成为我国推动生物制造从“实验室突破”走向“产业体系化”的关键环节。
赵燕表示,华熙生物多年前即前瞻布局中试体系,其定位并非单一生产环节,而是承担技术验证、工艺迭代、标准输出和生态孵化的综合功能,是产业创新链中最具战略价值的环节之一。她指出:“中试平台的意义在于让科研成果从分子层面走向工程现实,是科学走向经济生产力的必经阶段。”
生物制造不同于传统制造,其“活体特性”决定了从小试到规模化极具挑战:反应体系、营养条件、搅拌参数在不同体量下都会发生系统性变化。为破解这些挑战,华熙生物在天津投资建设合成生物中试转化平台,配备500升至1万升发酵罐系统及60余条10吨级中试生产线。该平台不仅完成放大任务,更承担反应机理验证、代谢通路建模、菌种稳定性测试和工艺参数标准化输出等核心职能。
赵燕指出:“中试平台是衡量一国合成生物产业体系是否完整的关键基础设施。只有在中试阶段形成稳定、可验证的数据模型,才能让新物质、新工艺具备可复制、可放大的能力。”她表示,华熙生物的中试平台在经过多年数据积累与模型校准后,已具备跨物种、跨物质体系的迁移能力,从糖生物到胶原蛋白、到新型活性肽,均能通过平台完成验证、放大与标准化输出。
这种可迁移的中试体系,使企业具备了快速响应新材料研发的能力,也让科研创新具备了产业化路径。赵燕介绍,公司中试平台长期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开放,以低成本提供中试验证与工艺支持,帮助科研成果跨越“最后一公里”。对具备潜力的项目,公司还通过共同研发、技术入股、CVC投资等方式参与孵化,助力成果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业内专家指出,生物制造中试平台的开放共享机制,正在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支撑企业自身成长,也以基础设施的方式服务整个产业生态,为创新成果提供了从“科学发现”到“经济产能”的中枢通道。
赵燕表示:“中试是合成生物的临界点,它决定科研成果能否真正走出实验室,成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能力。”未来,华熙生物将持续深化“中试筑基、AI提效”的创新模式,在国家战略方向引领下,夯实生物制造底座,构建开放、智能、可持续演化的合成生物创新平台。
转载请注明:财智纵横 » 企业新讯 »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厚植合成生物平台 深耕衰老干预核心物质创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