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来自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的观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华社记者
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15日在北京举行。在主场活动期间,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数据、最新成果,全方位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彰显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愈发鲜明。
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超1200万辆,煤炭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56.8%降至2024年的53.2%……在主场活动期间举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列举了一组数据,全面展现我国推动绿色转型取得的重大成就。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作出部署。
“我国积极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周海兵说,截至目前,我国已培育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64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90余个绿色工业园区。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主场活动期间,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唐芳林介绍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重要成果:
东部歼灭战片区,“绿进沙退”态势明显加快;中部攻坚战片区,区域联防联治格局基本形成;西部阻击战片区,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去年11月28日补齐最后285公里缺口后,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
“当前,‘三北’工程攻坚战正处在全面推进、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唐芳林表示,将坚定不移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把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主场活动期间,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及典型案例。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表示,自然资源部聚焦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取得新成效,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保护修复面积超830万公顷;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780公里、滨海湿地约5.3万公顷,红树林面积增长至3.03万公顷、提前完成“十四五”红树林营造目标任务;协同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治理废弃矿山超35万公顷。
周海兵表示,作为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出口国和投资国,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10年间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42个国家签署项目文件,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贡献日益彰显。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周海兵说。
转载请注明:财智纵横 » 经济要闻 »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来自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的观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