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活力中国调研行|在中国汽车“摇篮”见证工业数智化转型新活力

2025月07月17日 76564浏览

  高速磁悬浮列车、智能动车组、氢能源市域列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客”)生产车间内,一款款高端轨道客车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近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吉林省,在中车长客,记者切身感受到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活力中国调研行|在中国汽车“摇篮”见证工业数智化转型新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是7月14日拍摄的中车长客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 司晓帅 摄

  在中车长客国铁事业部装配产线上,新一代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正加紧生产。该系列产品通过引进轻量化材料,使用降噪技术、设备集成等手段,扩大了旅客的活动空间,提升了列车的载客能力。

  中车长客流程与数字化部副部长关吉瑞介绍,CR400BF动车组就是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生产出来的。“比如说,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完全是协同在一块的,大大缩减了我们设计的时间,能提高20%以上的工作效率。”他说。

  

    这是中车长客国铁事业部调试产线。(受访者供图)

  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国互联互通动车组,到服务北京冬奥会的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再到最新的CR450动车组样车,一批批轨道客车正从高速向智能化实现跨越发展。

  中车长客工程研究中心未来技术研究部副部长王健告诉记者,中车长客正在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一个项目,即氢能驱动时速250公里级的高速列车,这也是进一步探索更高速等级的氢能车辆。

  中车长客的数智蝶变,是老工业基地吉林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缩影。“十四五”期间,吉林省传统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汇聚起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7月15日,一汽解放J7高端重卡驶下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司晓帅 摄

  位于长春市的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智能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在关键工位有序装配;AGV无人搬运小车,沿设定路线高效配送零部件。在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一辆辆最新型的J7高端重卡驶下生产线。

  “我们的工厂设计节拍是4分半钟,也就是说每4分半钟就有一台解放卡车从这里驶下生产线。”一汽解放智能装配车间副主任毛金铭说,“我们每日的产能可以达到100辆。”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受访者供图)

  15公里外,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超级智能生态工厂”正加紧生产新能源汽车。作为奥迪在中国的首个纯电动车生产基地,该工厂规划年产能超过15万辆,首批车型将包括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奥迪Q6L e-tron家族以及A6L e-tron。

  “生产基地配备了最先进的技术,在数智化、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树立了标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CEO施睿哲表示,“我对我们今年的下一步计划充满期待。”

  

    7月16日,长春天海电子有限公司员工在检查产品。新华社记者 司晓帅 摄

  长春市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公主岭、四平等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拔节生长”提供了土壤。近年来,长春天海电子有限公司、富奥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成为德国大众、美国福特、中国一汽等知名车企的汽车配件供应商。

  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方勇认为,交通优势能够降低汽车零部件物流的配送成本。

  

    吉林化纤集团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从汽车到丝线,工业革新步履不停。地处“北国江城”吉林市的吉林化纤集团,是一家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国企,是聚焦人造丝、腈纶纤维等领域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近年来,企业坚持碳纤维产业链一体化开发,通过升级替代、产业链替代、进口替代、靶向替代,深度开发应用场景,促进产品全面升级。

  “不但是替代进口,”吉林化纤集团副总经理孙小君说,“现在产品在出口,这些碳纤维的板材全面出口到欧美几个主流的风机厂家,比如维斯塔斯、GE(通用电气)、西门子,这几个厂家都在用我们的碳纤维。”

  

    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作业。(受访者供图)

  数智转型为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新活力,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选择扎根吉林开创一番事业。

  记者:司晓帅、张文嵘、鲍佳艺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f $type=='index'&&$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