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私募基金发行明显回暖,“秒光”产品再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一些知名量化机构的产品近期在渠道陆续发行,多家渠道反馈出现一开售就被抢光的情形,尤其是CTA策略(管理期货策略)产品和中性产品的额度十分紧缺。此外,有头部主观私募明星基金经理近期也募集到不少资金,整体来看,主观私募的“吸金”能力难以和量化机构匹敌。在市场资金积极涌入量化产品的背景下,不少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实现较大幅度的跃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私募产品发行回暖
据渠道人士透露,近期一家知名量化私募的CTA策略产品在多个渠道开放额度,一发售就出现“秒光”情形。“我的客户经理过来了,蹲在我家门口帮我抢。”一位投资者表示。据悉,该量化私募的CTA策略产品已经封盘多年,此次开放给出的额度并不多,有的渠道开售不足1分钟就全部售光。
无独有偶,一家去年业绩较好的量化私募市场总监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银行渠道对于绩优量化的中性产品较为青睐。旗下产品近期在一个渠道新发,一开售就被积极认购。“有的客户连续参与了多家知名量化私募中性产品的发售,都没能抢到,但依然很执着。”他表示,“存款搬家”的现象在此类量化产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量化私募外,也有一些绩优主观私募近期进行了新发,或是老产品开放募集。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位知名主观私募基金经理近期募集到了“小几十亿”的资金。不过,整体来看主观私募的“吸金”能力不及量化私募,2021年主观私募动辄吸金“大几十亿甚至百亿元”盛况很难再现。
部分量化私募规模跃升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宏观环境暖风频吹,市场、成交量、舆论环境对于量化私募都相对友好,因此对于量化产品来说,今年可能是个大年。目前一些量化私募的业绩不错,旗下的量化产品发行以及募资情况较为乐观。
渠道人士表示,接下来仍有不少私募计划新发产品。据悉,量派投资、因诺资产、平方和投资等机构陆续推出产品。此外,头部量化私募九坤投资3月初表示,会在近期发行其首只中证A500指增产品,面向第三方机构、券商等多类渠道开放募集。九坤投资近几年罕有大规模发行新策略产品,据悉,本次新产品研发做好了充分的策略研究、回测和产品研判。还有第三方机构透露,时隔三年,九坤投资4月初重启中证1000指增产品募集。
在市场资金积极涌入量化投资的背景下,根据“量化投资与机器学习”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量化私募管理人管理规模数据,九坤投资、衍复投资等头部机构一季度末已跨入600亿-700亿元规模行列,量派投资、茂源量化、正定私募等机构的管理规模也实现了跃升。
市场拐点已经确立
3月以来,部分大类资产持续震荡。A股市场投资者更关注政策落地节奏和效果,海外市场则开始对一些扰动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定价。海内外市场风险偏好逐步降低,短期来看,市场面临着“4月决断”。
明世伙伴基金认为,展望二季度,资产配置方面主要关注海内外基本面和政策面的进展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的出清过程。站在当前时点来看,市场关注的不确定性因素将逐步消散,未来一个月内市场运行逻辑将逐步清晰,投资者在积极防守的同时应当寻找下一步的投资机会。
望正资产表示,A股市场拐点已经确立,中长期空间可期,但过程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总体来看,政策层面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到相当高的水平,增量财政政策大概率在路上,叠加中游制造业的一系列供给侧改革措施,物价水平有望持续温和回升。国产大模型和机器人的崛起,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心针,也推动了相关经济行业资本开支的重启。在多重因素作用下,A股公司业绩和估值的压制因素有望解除。在产业层面,电动汽车、半导体、创新药等行业维持高景气度,智能驾驶、机器人等产业处于爆发前夜,未来产业趋势明确。
转载请注明:财智纵横 » 企业新讯 » 额度紧缺 “秒光”再现 私募产品又火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